數字時代讓膠片“飛”
  放映員卻一直是技術流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吳名慧
  1
  放映員湯龍在操作放映機。
  2
  數字放映設備通過單機偏振3D系統放映《美國隊長2》。
  3
  “傳說中”的膠片機。
  4
  膠片拷貝。
  5
  《精武風雲》的膠片特寫,右方藍色的就是聲道線。
  本組圖片均由記者童迪攝
  “在一間神秘的小屋內,頭髮斑白的老放映員貼著放映機緊盯前方銀幕,他手搖著膠片轉盤,不時還要換上另一本拷貝……”這是經典影片《天堂電影院》里的場景,也是膠片時代許多老放映員真實的工作寫照。但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,數字放映機已經將這些“老伙計”取代。現在,放映員做得更多的是設定程序和點擊鼠標或者觸摸屏。
  日前,記者走進了長沙橫店王府井影城的放映間,跟隨放映員湯龍體驗他的放映生活,聽他講述電影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的變遷。
  數字時代
  聲光電都不能少,換個燈要穿防護服
  上午9點半,例會過後,記者跟隨湯龍走進放映間,這裡連接了影城10個影廳的全部放映窗口。簡單清理過機房衛生,他打開總電源,啟動機器,開始依次檢查每台放映機服務器、音響系統、鏡頭燈光等硬件是否能正常運轉,以及片源完整性、密鑰是否到位、片頭廣告等“軟件”細節。
  “影城第一場放映一般在10點半左右開始,所有的準備工作必須在這之前完成。”說著,湯龍開始清理機器衛生,尤其關註鏡頭和抽風機內過濾網上的灰塵。他說,這些寶貝對環境的要求很高,機器內外都要保持乾凈,溫度不能超過30℃,否則它們容易鬧情緒,影響放映效果,甚至斷電“罷工”,“只有這些環節全部確認好,才能保證一整天的正常放映。”
  “兩分鐘後7號廳要開始放映,我得再去檢查一下設備和系統。”跟上湯龍急促的腳步,我們來到另一臺放映機旁,記者看到,與旁邊“小伙伴”不同的是,它的放映鏡頭和放映窗之間,還多了一架類似玻璃鏡面的設備,“這是單機偏振3D系統,簡單說,就是3D效果的投射器。以前是靠觀眾戴的3D眼鏡來接受這效果,現在有了它來投射,眼鏡變得輕薄,觀眾的鼻子都輕鬆多了。”
  數字放映讓放映員不用再為膠片拷貝的卡片、燒焦發愁,但再精密的機器也免不了出錯,跑焦、黑屏等狀況是他們面臨的新問題。跑焦還相對好解決,一般不用在放映的時候調,很少影響到觀眾。
  黑燈可就沒這麼簡單了。放映機內裝有氙燈,工作時功率可達3000瓦甚至更高,燈箱內部壓力也很高,溫度過高時會自動斷電保護。“這邊黑燈,影廳就會黑屏。這時我們首先嘗試點燈,如果不行就要換燈了。”湯龍說著,抬手指了指放映間右側牆壁,“看見那邊掛著的防護服沒,牛皮的,換燈時還要戴頭盔,全副武裝,因為氙燈易爆,爆炸瞬間威力很大,嚴重的話,手筋都會炸斷。”
  膠片時代
  30秒完成掛片,放錯可就出事了
  採訪過程中,湯龍不時會拿出手機看時間,他說,乾這行之後,對時間更敏感了,“尤其是以前放膠片機,要時刻看著時間,來回在幾台機器上掛片,時間錯不得。”
  據悉,早在2011年底,數字放映設備已經覆蓋我國超過95%的影院,老影院統統給設備“換血”,新影院更是不再設置膠片放映廳。
  記者在放映間最深處見到了幾台已經“退休”的膠片放映機,“這些老伙計現在是安靜了,以前膠片在上面轉起來,嘩嘩的,熱鬧得很。”那時,究竟是怎樣的場景?一部電影一般每家影城只配送一份膠片拷貝,分成若干捲,一捲膠片只有10到20分鐘的內容,一部電影如果時長為兩小時,起碼有6捲膠片。一個影廳有2台放映機輪流放,每台機器放映前,放映員需要將膠片裝到放映機上,行話叫“掛片”。“掛片大致6個步驟,30秒之內要掛好,否則容易耽誤放映,尤其是如果碰到一臺機器故障了,需要單機放映,掛不好就會放不成。而且之前放映過的膠片還要倒帶之後才能掛,不然放出來是反的,那就出事了。”湯龍介紹。
  離膠片機不遠的地上,還擺放著一些膠片盤,據說鼎盛時期,地上全被擺滿了,“不會橫著壘起來,都是打豎放,方便拿。”膠片數量多,放映起來時間又緊,一份拷貝經常還需要拆開在幾個影廳同時放映,如何確保不會放錯呢?“每盤膠片的片頭我們都會貼上標簽,標明電影名和膠片編號,一臺機器放1357號盤,另一臺就放2468號。這樣也方便跑片,就是排片時間間隔開之後,一部電影可以在幾個廳同時放。”
  不少人羡慕放映員,因為他們能免費看所有上映電影。湯龍說,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確實為此興奮了許久,現在習慣了,反倒看得少了。
  ■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吳名慧  (原標題:數字時代讓膠片“飛” 放映員卻一直是技術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y19dygs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